企业资讯

NEWS CENTER

新基建助力智慧市政发展 新城建赋能基础设施建设


新基建助力智慧市政发展

新城建赋能基础设施建设

—在“新基建”背景下探索智慧市政建设给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论文作者:孙建

演讲者:孙建

【摘要】作为智能化、数字化实施程度普遍不高的传统建筑企业,思考“新基建”中未来建造智能化发展的路径,文章以“智慧市政”城市综合管廊建设为例,分析了智慧市政建设给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为公司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建造、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基建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应对策略

一、背景介绍

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随着“智慧城市”概念兴起,“智慧市政”也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登上历史舞台。全国已有近800城市宣布建设“智慧城市”,成果差强人意。当前,从中央到地方按照“适度超前”的节奏加快部署“新基建”,以及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机遇,给“智慧市政”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随着城市发展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但规模庞大、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线建设与管理,普遍滞后于城市建设总体水平,地下管线在施工、运营和维护过程中各类事故时有发生。通过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高新技术手段,科学高效地统筹管理地下管线,是“智慧市政”建设的必然趋势和当务之急。

根据《重庆市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至2025年末,力争城市新区新建道路综合管廊配建率不小于30%。预计建成综合管廊廊体约815公里,缆线综合管廊约655公里。重庆将结合城市更新、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道路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举措,大力推进量大面广的缆线管廊建设,逐步构建山地城市特色的“干-支-缆”综合管廊体系。实现管廊主体与智慧监控设备同步设计、施工、验收,形成市、区县(组团)、项目三级智慧管理体系,筑起城市地下“新动脉”。

市政一公司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现拥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桥梁工程专业承包壹级、环保工程专业承包壹级、城市及道路照明工程专业承包壹级等各项资质,具备由传统市政建设向城市智慧化建设迈进的综合实力,故本文以智慧市政”-城市综合管廊建设为例,着重探讨“智慧市政”建设给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及应对策略。

二、概念识别

“智慧市政”是指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网格化系统、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市政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运维以及监督进行整体管控,以节约成本、加快效率以及提升服务,实现数字化精细化监管

城市综合管廊是指城市内用于集中敷设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两类及以上市政公用管线的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设有专门的人员出入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等。城市综合管廊的建设极大方便了市政地线管线的检修和维护,有效减少路面开挖对城市交通带来拥堵问题、安全问题“智慧市政”的重要内容,是“智慧城市“里子”工程、良心工程。

综合管廊一般分为干线综合管廊、支线综合管廊、缆线综合管廊三种。干线综合管廊用于容纳城市主干工程管线,采用独立分舱方式建设,通常设置在机动车道、道路绿化带下面;支线综合管廊用于容纳城市配给工程管线,采用单舱或双舱方式建设,通常设置在道路绿化带、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下;缆线综合管廊采用浅埋沟道方式建设,设有可开启盖板但其内部空间不能满足人员正常通行要求,用于容纳电力电缆和通信线缆,通常设置在人行道下。

市政一公司承建的悦港北路(空港新城段)道路工程,其中包含缆线管廊(装配式综合管廊)工程用于敷设24孔电力通信排管,位于人行道绿化带下全线长约3.25km。该项目是市政一公司首次进军“智慧市政”领域,将成为公司发展历程中又一重要里程碑

三、行业现状

1.华东和西南地区为国内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先锋

 

 
 

从地区划分来看,截至 2020 年数据,华东地区和西南地区地下综合管廊建成长度为 2125 公里和 1813.8 公里,分别占 2020 年全国综合管廊总长度的 29.55%25.22%,为国内地下综合管廊建筑主要发力地区。

2. PPP 模式为我国综合管廊建设的主要模式

在投资模式方面,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是典型的具有一定收益性且需要长期运营的基础设施项目,适合采用PPP模式进行投资建设。

PPP 模式在于将社会资本引入到了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领域,社会资本通过组建项目公司(SPV)承担设计、建设、运维等大部分工作,运营期内,SPV 向管线单位收取租赁费用,相关部门每年对管廊实际运营情况进行考核,通过补贴和其他优惠的形式,给予 SPV 缺口补助。

PPP模式目前已经规范化,财政部与住建部选取的 25 座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广州、成都杭州、苏州、厦门、青岛、合肥均采用 PPP 模式实施项目。

其次,也有采用市场化合作兼特许经营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政府财政的建设资金困难,又可以引入专业的合作方以及相关入廊单位,是一种一举多得的投资模式。

例如:苏州管廊公司以政府授予的特许经营权为保证,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管廊建设;承担苏州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维护、咨询及项目管理;与地下管廊相关的配套工程的投资及建设和其他管(隧)道工程的投资及建设任务。组建苏州管廊公司,打破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单靠“政府投、政府建、政府管”的传统模式,是苏州市委、市政府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管廊建设战略政策的一项创新举措。

四、机遇

1.新城开发与老旧小区改造为综合管廊建设提供重要“窗口期”

随着“十四五”期间国内城镇一体化建设的继续深入,新城、新区不断涌现,旧区改造不断推进,有望为综合管廊建设提供重要“窗口期”,同时综合管廊对于推动新型城镇化起到关键支撑作用。 

2.综合管廊有望迎来新一轮建设高潮

新城建”和“新基建”的建设热潮、“稳增长”的压力下,地下综合管廊投资属性凸显,各省市陆续公布“十四五 ”综合管廊规划及相关重大项目规划,值得重点关注的投资区域包括但不限于:重庆、四川成都 、湖北 、安徽 、江苏南京、浙江宁波等。综合管廊有望迎来新一轮建设高潮。

部分省市“十四五”期间综合管廊规划

地区

文件来源

内  容

十四五目标

(公里)

建设投资 (亿元)

重庆市

《重庆市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

2025年末。力争城市新区建道路综合管配建率不小于30%预计,建成综合管廊体约815公里

新建815

134.49

四川省

成都市

《成都市“十四五”城市建设规划》

到2025年,累计建成359公里地下综合管廊

累计359

/

湖北省

《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和“十四五”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至2025年开工建设250公里以上,建成投运400公里以上

新建400

/

福建省

《福建省 “十四五”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

至2025年地下综合管廊里程超300公里

累计300

51

山东省

山东省住房和建设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 》

至2025年新增城市地下综合管120公里

新建120

/

广西自

治区

《广西城市市政地下管网建设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5年,新建城市地下综合管160公里

新建160

50

江苏省

南京市

《南京市“十四五”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

2025年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70公里

新建70

/

浙江省

宁波市

《宁波市城乡建设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5年建成干支综合管廊约50公里

新建50

/

3.“十四五”期间全国管廊市场空间巨大

结合国内城市道路建设情况及新建城市道路综合管廊配建率,对“十四五”期间国内城市综合管廊市场空间进行测算,核心假设如下:

1)预计2021年至2025 年国内累计城市道路增速为 6.18% ;

2)假设新建城市道路综合管廊配建率稳步增长,故 2021年2025年配建率分别8.5%9%9.5%10%10.5% ;

3)由于综合管廊分为干线 支线和缆线干支线和缆线的建设成本差别较大 ,假设当年新建综合管廊中干支线和缆线的比例为 3:7 ;

 4)假设干支线综合管廊建设成本为 0.8亿元/ 公里, 缆线管廊建设成本为 0.1 亿元/ 公里。

预计2021年至2025年全国城市综合管廊投资有望超过 5100亿元,5平均增速11.94%,复合增速 14.02%。

由于综合管廊 PPP 项目投资规模,从结构来看,综合管廊项目成本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建筑安装费用占比高,主要包括管廊本体、附属设施及入廊管线等费用 预计十四五 期间市场空间 3800 亿元。

、挑战

1. 细分赛道

央企为综合管廊 PPP 项目社会资本主要参与者,且多以 央企总部+下属施工公司+下属设计院+下属投资公司 联合体模式为主 ,央企联合体优势明显,使得央企资本在综合管廊 PPP项目中较易得到青睐,更获取优质项目。

对于我们资质完备、技术过硬和施工经验丰富的地方国企来说,项目获取受到地域因素影响较大,但仍有较大优势。

2. BIM在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应用较弱

BIM 技术作为智慧城市的基石,符合政策发展工业互联网和智慧城市的趋势,受到我国的积极推动。近年来,多部门密集颁布相关文件推动 BIM 的自主创新应用。从目前来看,BIM 技术主要应用于房屋建筑工程中,相较于传统二维设计方式,BIM 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等特点,BIM 技术的出现可有效针对、解决综合管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相关政策的持续推动下,建筑 BIM 有望借新基建”的东风彻底打开市场,在“智慧市政”项目的深层次应用愈加广泛。

3.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

步入新时代,建筑业正由高能耗、高污染,向绿色发展、工业化发展、智慧化发展。围绕着数字建筑,建筑人才正加速转型升级,向着复合型的人才迈进。具有土木建筑、工程管理、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又具有智能设计、制造、施工、运维等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势必成为建筑行业的香饽饽”。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储备,已势在必行!

六、应对策略

面对“新基建”和“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对于我们市政施工企业而言,如何把握机遇、准确踩点、规避风险,是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结合公司实际,主要谈谈以下几点:

1.重视标前经营工作加大市场营销力度

视标前经营工作,加强政策研究,把握重点、热点区域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及时跟进国家政策(如:一带一路、成渝经济圈等),精心营销布局找准“新基建”与公司市政业务的契合点,依托优势资源,进一步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抢占智能城市、智慧公路、智慧城轨等领域新基建市场提升市场份额确保能够快人一步。

2.加强同金融机构的紧密合作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资金是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新基建的建设模式看,PPP、BOT、TOT等多样化投资模式广泛应用各类项目。项目想要顺利落地实施开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性银行的大力支持。根据公司擅长的市政专业领域积极与地方政府共同运作谋划、梳理筛选项目联合项目咨询单位,提前与金融机构沟通对接、紧密合作,整合、调度各方资源,有效推动项目融资实现合规优质的各类项目顺利落地

3.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公司形象

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品牌建设,已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对公司而言,要在新基建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必须要借助于自身品牌的打造与输出,将品牌建设贯穿公司业务流程、管理过程中,特别是在认同感、客户满意度、行业代表性三个方面对企业品牌进行打造。公司一贯以“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为目标,尤其对新领域的项目,要着力打造一两个品牌工程,形成良好的口碑,积累公司品牌资产,获取更多业主的关注度、更多的工程信息,从而提前占领市场。

4. 创新体制提供人才支撑

继续落实“人才强企”战略,把人才队伍建设置于公司发展的重要位置,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人才结构调整,持续优化人才梯队吸引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以及各类复合型人才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逐步形成人才辈出、梯次递进的专业市政队伍培养新格局,为开展新基建业务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5.数字化、智慧化助力高质量发展

公司始终坚持以“新技术研发”为重点,加强技术攻关,围绕智慧工地、智能建造、BIM+GIS、数字化装备、管理信息化等领域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采用BIM技术应用进行三维场布、三维模型、安装专业BIM优化、BIM5D、无人机等技术,形成市政项目管理平台;全面实现BIM在图纸会审、质量、进度、成本、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管理的应用积极开展BIM+BIM+VRBIM+ARBIM+3D)、智慧工地一体化协同平台、BIM5D成本应用等技术赋能公司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建造,助推公司高质量发展。

七、结束语

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天地宽。

“新基建”的时代已经到来,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站在新起点上的市政一公司,面对“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定将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发扬厉、凝心聚力,发挥自身优势,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开拓新领域,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打造“50亿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服务商”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谭忠盛,陈雪莹,王秀英,等.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模式及关键技术[J].隧道建设,2016,36(10).

[2]王军,潘梁,陈光,李明,等.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困境与对策分析[J].建筑经济,2016,37(7)页.

[3]唐海华等.国内外市政共同沟建设和现状和优势[J].2001,2(07)页.

[4]陈志龙,王玉兆.城市地下空间规划[J].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5]刘新荣,王用新,孙辉.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J].地下空间,2004(12)页.

相关附件: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

威尼斯网站